梅国民与《峇峇漫谈》
【全文】
马六甲有一个既有华族某些特征,又有马来人某些特征的社群,人们称这个社群为“峇峇”。
他们在精神上与生活习惯上是华人,但却不懂华语方言,只能说马来话,而在妇女服饰、烹
饪习惯上却像马来人。这个社群,人们称之为“马六甲峇峇”(被称作“新加坡峇峇”的,
其实是马六甲峇峇的后裔)。峇峇社群不单只在马六甲有,在槟城也有,那就是“槟城峇
峇”。
峇峇是怎样起源的呢?
原来,最早相继移民到马六甲的中国人,由于人数不多,所以与当地土著生活在一起,风俗
习惯也颇受土著的影响。而且,由于当时华人移民都以男性为主,女性非常少,那些定居下
来的男子就相继与土著女人通婚,这些通婚的男子和女子就被人们称为“峇峇和娘惹(Baba
and Nonya)”。本来,照回教习俗,娶信奉回教的女子为妻,就非信奉回教不可。可是,
目前的峇峇大多数是佛教徒和基督教徒,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历史学家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
题:当时和峇峇祖宗通婚的土著女人,多数是来自北苏门答腊、多芭湖一带的巴达克人
(Bataks),巴达克人多信奉基督教(至今尚多数为基督教徒),不受回教教规的限制是可
以想象的;著名的历史学家里察·云斯德也指出:“因为回教有效地阻止华族娶有名望的马
来族女人为妻,这些和华族通婚的土著女子很可能是华族男子从外地带来的女奴。”这是一
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当时回教势力还不很强大,华族男子和马来女子通婚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根据史料,在1459年,中国公主汉力宝远嫁马六甲王国的苏丹满速沙(Mansur
Shah)。有500个婢女陪同汉力宝南嫁。这500个婢女后来也和马六甲的官员结婚。他们的
后代中有一些和马六甲的纯华人通婚。这也是峇峇社群的一个起源。
峇峇说马来话,但他们的马来话和纯马来话的发音不同。举些例子说:“混乱”,峇峇语言
是“kalang kabot”,马来语是“kelam kabut”;“欲念”,峇峇语言是“nabsu”,马来
语是“nafsu”;“最后”,峇峇语言是“buntot”,马来语是“akhir”;“英俊”,峇峇
语言是“tuapan”,马来语是“elok”。另外,峇峇语言中还渗有大量闽南话,峇峇对于亲
戚的称呼,则全用闽南话,如pek-pek(伯伯),chek-chek(叔叔),koh(姑),ee
(姨)。由此可见,峇峇家庭所操的语言,是一种混合语言。
马六甲殖民地化以后,峇峇受英文教育的很多。早期的峇峇,还请教师教子女华文,一些有
能力的甚至送子女到中国求学。可是后来,他们的后裔对华文的学习热忱淡下来,而导致一
般峇峇只受英文教育了。峇峇和娘惹的英文水准一般很高,他们爱好阅读,特别是1870年到
1920年间的峇峇,甚至娘惹,对迪更斯(Dickens)、泰克莱(Thackary)、布伦迪斯
(Brontes)与奥斯汀(Austen),这些英国作家的名字和作品,都是很熟悉的。英文教育培
养出一批对英国戆直与尽忠的峇峇。由于只受英文教育,他们也学到英国人的道德观念。他
们的屋内甚至摆着英国皇室成员的肖像与英国国旗。当英国国歌奏响时,他们总是站得笔直
的。一些在英国求学归来的峇峇,甚至把英国称为Back Home(祖国)。和殖民地官员来往,
他们比纯华人胜一筹。英国人喜欢他们的戆直、友善、守纪律与无反抗能力的特征。这种现
象,不能不引起一些主张保持民族传统的人的担心。一位历史学家就曾遗憾地批评道:“峇
峇只学英文,结果和本身民族的文化断绝了,就好象天天填满了肚子,脑袋却空空如也了。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然而,他们尽管受英文教育,也不懂华文,但却从罗马化的马来文字阅读《水浒传》(Sang
Kang)、《三国演义》(Sam Kok)、《西游记》(Seejoe)等。目前还有一本马来文的《三
国演义》存放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峇峇文化部份供公众观赏。想不到一个民族语言已经改
变了,还这样欣赏他们祖宗的古典小说。他们大概也像我国当代的华族青年那样,在阅读华
文古典小说时,会产生漫步于神州古代长安的街头那样的梦幻吧!
尽管时代变迁,他们还是有自己本身的文化,风俗习惯也含有祖宗文化的色彩。譬如,峇峇
到现在还沿用华人的姓名,对孝道的执著也是他们的优良传统。至于峇峇所庆祝的节日则全
都起源于中国。如华人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
华人新年是峇峇最大的节日,十二生肖的含义还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新年到了,峇峇家里一
切都是新的,但是他们的精神与庆祝方法却是旧传统的,家庭团聚不在话下,对酒言欢,节
日大餐,再加上爆竹一声,除旧迎新,欢送旧生肖年份的逝去,迎接新生肖年份的来临。这
些,都是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习惯。
新年和元宵过后,下一个节日是清明节,峇峇也和正统的华人一样到祖宗的墓地去扫墓;再
下一个节日就是吃粽子的端午节,再接下去就是举行盂兰省会的中元节,赏月的中秋节,九
皇爷诞,与最接近新年的冬至。至于这些节日的风俗与庆祝时间的长短,可能与发源地有点
不同,可是峇峇庆祝传统节日的热心,以及热烈的气氛却不亚于正统华族。
在峇峇身上,既有华人祖先的传统,也有异族母亲的传统。看见他们吃起峇拉煎(Belacan)
来狼吞虎咽的样子,你怎能怀疑他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马来人呢?他们不用筷子吃饭,而是
像马来人那样用手抓来吃,这都是异族母亲的传统。但是,一些峇峇却有祖宗遗留下来的名
贵的筷子。这些筷子只在拜神时摆在神台上,大概筷子就是他们的根的最好证明吧!
国民大学人类与社会学系的周福东博士曾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一个民族被外族同化,有时
会回转到他们原本的文化,或是同化停止在某一中心点,这一中心点就是旧文化与新文化交
替的平衡点。”峇峇社群的文化景象,大概就是这种言论的最好例证。
现在,峇峇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年轻的峇峇对本身的独特文化知道得越来越少。一些和正统
华族通婚的峇峇也被汉化。然而,不管峇峇社群的前景如何,最重要的是,峇峇是马来西亚
的峇峇,他们一定能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携手建设一个快乐而繁荣的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董教总《华文》(高二上册)(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1997),页177-183

Mr. Moy Kok Ming, borned in Ipoh, Malaysia was educated in Sam Tet Secondary School Ipoh and Language Centre, University of Malaya,Kuala Lumpur, majoring in Translation. He writes about politics and current affair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ome of his writings had won awards
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bout Me

- moykokming
- BORN IN IPOH,I STUDIED IN SAM TET SECONDARY SCHOOL, IPOH AND LANGUAGE CENTRE, UNIVERSITY OF MALAYA, MAJORING IN TRANSLATION (ON JPA SCHOLARSHIP). I SERVED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SINCE 1970 AND HAD MY OPTIONAL RETIREMENT IN 1997. AFTER THAT, I WORKED AS EXECUTIVE SECRETARY IN VARIOUS NGOs IN KL & KLANG VIZ TRADE & CULTURAL ASSOCIATION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